close

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---作者 湯瑪斯‧弗里曼 時報文化於1994年出版

知道和看過這本書的人可能不多,但大家一定認識作者弗里曼先生,他最新的暢銷作品是"世界是

平的"。

弗里曼先生是以色列裔美國人,80年代被紐約時報派駐中東。這本書是作者10年間對以巴問題與

中東實況的考察紀錄,同時透過歷史文化的分析讓讀者對以巴衝突有更深入的了解。

 

將近20年后的今天看作者筆下的黎巴嫩、以色列、巴勒斯坦,比當年的他更感無奈。時間由20世

紀走進21世紀,除了敘利亞的阿塞德,書中提及的阿拉法特、胡笙、柯梅尼、沙隆、謝米爾都一一

走進歷史。

但是,中東戰火依舊,街上的行人隨時會成為下一條新聞報導裡的"死傷數字",是的,只是個數字。

生活在中東的人們可能已經把汽車炸彈,人肉炸彈,機關槍,火箭炮,戰鬥機當成生活中的一部

份。就連生活在遠方的我,也對日復一日的恐怖襲擊報導、死傷數字感到麻痺。人類的生命,人類

所建構的社會,國家,秩序和所謂的現代文明是多麼脆弱的東西哪。

作為一個人,真正要在乎,要爭取的,不過是活命而已,生死之外無大事。但是,有多少的爭奪、

暴力與戰爭是以生死存亡為藉口而實行的呢?有多少人是把信仰、慾望、價值觀與生死混為一談?

人們高呼"爲生存而戰","爲理想而戰",事實卻是,戰爭帶來死亡而非生存,戰爭耗損理想而非實現

理想。

只有身歷其境,才能瞭解所謂"實際狀況"的複雜性。可是,會不會也因為我們太沉溺於這種複雜性,

所以永遠解不開人類的難題。

"某位以色列空軍上校:‧‧‧我們有力量妥協,一個強大而自信的國家可以體面地做出讓步。‧‧

如果我們總是把自己看作軟弱的犧牲者,那麼就看不到我們的力量,看不到我們有各種選擇,

正因為如此,我們失去許多機會。"  "以色列政治評論家亞龍‧埃拉希:未來是開放的,過去是死的,

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比此時此刻更加神聖。" 這兩段話讓我心有戚戚焉,台灣目前面對的不正是一樣的

問題嗎? 我們看不到自己的力量,看不到除了藍綠的政治立場外還有各種選擇,我們正在失去機會。

我們拼命地抓著過去不放,過去的悲情,過去的榮光,過去的恩恩怨怨。

 

"歷史"應該被參考而不是使用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eareflyingcat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